第七章节:做大事者,不拘小节

【原典】
台州应尚书,壮年习业于山中。夜鬼啸集,往往惊人,公不惧也;一夕闻鬼云:「某妇以夫久客不归,翁姑逼其嫁人。明夜当缢死于此,吾得代矣。」公潜卖田,得银四两。即伪作其夫之书,寄银还家;其父母见书,以手迹不类,疑之。
既而曰:「书可假,银不可假,想儿无恙。」妇遂不嫁。其子后归,夫妇相保如初。
公又闻鬼语曰:「我当得代,奈此秀才坏吾事。」
旁一鬼曰:「尔何不祸之?」
曰:「上帝以此人心好,命作阴德尚书矣,吾何得而祸之?」
应公因此益自努励,善日加修,德日加厚;遇岁饥,辄捐谷以赈之;遇亲戚有急,辄委曲维持;遇有横逆,辄反躬自责,怡然顺受;子孙登科第者,今累累也。

天马行空
《了凡四训之我鉴》插图 汪国新
【译文】
浙江台州有一位应尚书,年轻的时候在山里读书。晚上会听到鬼怪聚众作祟吵闹的声音,时常很吓人,但是他一点都不害怕。有一夜,他听到鬼说:“有一个妇人,因为丈夫离家外出很久都没有回来,她的公公和婆婆以为儿子已经死了,就逼她改嫁。这个贞妇不肯,所以明晚就会来这里上吊,我可找到替身了。”应公听到后,就立刻偷偷地把自己的田卖掉,得了四两银子,随后伪造了一封妇人丈夫的信,连同银子寄到她家。
妇人的公公婆婆看到信后,发觉笔迹不同而生疑心,随即说道:“就算这信可以是假的,而银子却假不了。我想儿子一定平安无事。”妇人就未再嫁。后来他们的儿子平安地回来了,夫妇二人相爱如初。
应公又听到鬼说:“我本来总算找到替身可以转世投胎去了,无奈被这秀才坏了我的事。”旁边一个鬼说:“那你怎么不去害他?”那鬼说道:“上帝因为这人心肠好,积了阴德,命该做尚书了,我怎么能害得了他呢?”
应公于是更加努力,日日行善,功德也日渐增厚。遇到了饥荒,他就捐粮赈灾;遇到家中亲属有急难之事,他总是想方设法给予解决;遇到横暴不顺理的行为或事情,他就反躬自责,心平气和地大度包容,从不怨天尤人。到目前为止,他的子孙中考取功名者已经比比皆是了。

【启示】
应尚书伪造书信,救妇人一命,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?
这是一个鬼故事。古人讲鬼故事,不是现在香港拍摄的鬼片,胡编乱造的。古人的鬼故事,都是正经的学术研究,纪晓岚的《阅微草堂笔记》,蒲松龄的《聊斋志异》,中国正史的《二十五史》里,还有民国初年的《历史感应统计》,多有记载妖魔鬼怪的异事。
应大猷是明朝嘉靖年的行部尚书,字邦升。明朝正德九年进士,后担任南京知都主事,并参与平定宁王之乱。在嘉靖年间担任吏部右侍郎,最终官至刑部尚书。他为官清廉,乐善好施,为百姓所拥戴。每次卸任的时候,有“官行一担书,民送两行泪”的说法。
早年间,应大猷在寺庙读书。为什么选择寺庙呢?因为寺庙住宿收费很低,甚至可能不收钱。而且大的寺庙有藏经阁,里面有大量的儒、道、佛著作,那是当时非常好的图书馆。这说明应大猷当时的家境并不是很好。他听见有鬼说第二天公公婆婆会逼得儿媳妇上吊自杀,马上变卖田产、伪造书信,安排人连书带信送到家去。整个过程完成不到一天时间。作为一介书生,这可能是他当时能够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。试问如果他当时犹豫一下,或者办理过程拖沓一下,或者伪造书信的时候,良心拷问一下,那么这个媳妇的命可能就保不住了。如果儿子出差回来,看到自己的父母把媳妇逼死了,他又该何去何从?
我们经常讲“做大事者不拘小节”。什么事最大的事呢?媳妇不愿改嫁,想等丈夫回来团圆,说明她对丈夫有感情,想对丈夫忠贞,这是符合传统文化的善良人。救善良人的性命是最大的事,不能有丝毫的犹豫。上天有好生之德,万物惜命,救人一命,胜造七级浮屠,救人性命就是最大的功德。
书籍完稿于2019年8月
发表于2021年4月13日 |